愧疚的冯小刚:冯巩拿我当亲兄弟,我却深深的伤害了他
在娱乐圈,冯小刚是出了名的“小钢炮”。
过去的十几年,他拍了很多的电影,怼的人也是数不胜数。
因此,许多人提到他,更先想到的是他的一些“狂言”。
可其实,“小钢炮”也有“柔软”的一面。
比如对待冯巩,两个人是几十年的“好兄弟”。
但冯小刚不止一次的表达过,自己最大的愧疚就是:
待他如亲兄弟般的冯巩,却被他深深伤害了。
1
别看两个人都姓“冯”,可两个人其实并没有“亲戚关系”。
1957年,冯巩出生于天津,是冯国璋的后人。
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,冯巩的少年时代充满了”艰辛”。
但从小在曲艺之乡长大的他,是个天生的乐天派,多才多艺,而且很早就开始接触相声。
1975年,他因为学说马季、唐杰忠合说的相声《友谊颂》,被马季收入门下,正式开始学相声。
那一年,他正好18岁。
而在冯巩正式开始学说相声的那一年,比他小1岁的冯小刚已经到部队,成为了一名文艺兵。
冯小刚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,父亲是教书先生,母亲是工厂里一名保健医生。
他很小的时候,父母就离了婚,冯小刚在母亲照顾下长大。
母亲身体不好,一家人生活充满了艰辛,小时候的他常常吃不饱饭。
但母亲很坚强,即使生活艰难,也倾尽全力给他一个好点的生活环境。
母亲的言传身教,让冯小刚从小就知道生活的不易,萌发了一种对成功的渴望。
小时候的他喜欢画画,也学过几年,后来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,高中毕业后,冯小刚到部队当了七年文艺兵。
复员后,游手好闲的他,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“贵人”郑晓龙。
在郑晓龙的介绍下,他混进剧组成了一名美工。并且在1985年,还进入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。
后来在郑晓龙介绍下,又结识了王朔、刘震云等众多影视圈知名人物。
之后在王朔的“牵线搭桥”下,冯小刚在饭局上结识了冯巩。
那时候的冯巩,已经度过了人生中最苦涩的一段日子。
在此之前,和马季学相声的他,被侯耀文发掘,进入铁路文工团工作,随后又被调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做相声演员。
不过那时候的冯巩还是个“新人”,虽说有了工作,但却没什么收入,依旧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。
很长的一段时间,都只能和妻子艾慧蜗居在排练厅的一个角落里。
但在冯小刚进入北电艺术中心的后一年,冯巩遇到了春晚导演导演黄一鹤。
并在那年,第一次走上了春晚的舞台。
凭借着与刘伟和说的一段《虎年说虎》,不少人都记住了这个“没下巴”的相声演员。
从此,冯巩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。
所以在饭局上冯小刚初识冯巩的时候,就一口一个“巩哥、巩哥”的叫着。
和冯巩相遇的时候,冯小刚的“名声”其实并不好。
自小苦出身的他,虽然慢慢从一个美工、变成了编剧、副导演、导演。
可他“鸡贼”的名声,也是那时候传开的。
但不知道是因为冯小刚太“会说”,还是同样有着心酸经历的冯巩,能够理解这个和自己一样充满了“艰辛”的男人。
总之,外界的评价,没有影响到两个人的“交往”。
1992年,中国广播艺术团和央视合作了一档名为《艺苑风景线》的节目。
当时做编剧的冯小刚,被朋友叫去帮忙,而冯巩是那档节目的总策划。
没事的时候,他们和一群哥们聚在一起喝酒。
据说有一次聚会,冯小刚和冯巩都喝高了,两人从酒楼出来后,沿着魏公村大街一直向南走。
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天,互相说了很多“肝胆相照”的话。
最后,他们索性坐在马路边“说”了起来,说到委屈处,两个大男人还抱头痛哭。
天蒙蒙亮的时候,朋友们才在白石桥的路边才找到了他俩。
那个时候,两个人已经说累了,冯小刚躺在冯巩的腿上就睡着了。
也是经过那次聚会,冯小刚和冯巩彻底成了好兄弟。
其实那个时候冯小刚喝醉,一是因为当初的“处境”不好过,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他女儿冯思雨。
冯思羽是他和张娣的女儿,一出生,就患有先天腭裂症。因为腭裂漏气,说话,发音会受影响。
虽然修补腭裂的手术并不难,可因为冯思羽太小,不懂得配合,容易导致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。
对于孩子小时候是否要做这样的手术,冯小刚一直犹豫不决。
时间久了,成了他心中的“一块大石头”。
后来,他终于下定决心给女儿做手术。
手术那天,他没有告诉其他朋友,只告诉了冯巩。
而冯巩也推掉了一切工作,特地去商场买了一大堆玩具,到医院陪他。
当时看到冯巩带那么多玩具,冯小刚还很疑惑,冯巩就对他说:
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气,尤其是玩玩具,总是喜新厌旧,一件玩具玩不了一会儿她就烦了,到时候不就前功尽弃了吗?
多买几件给她预备着,玩腻了一个就换一个。让她永远都保持新鲜感。
在他们的这种陪伴下,女儿冯思雨顺利完成了手术。
术后,伤口也愈合的得很好,而且冯巩给孩子买的玩具,足够她玩到上小学。
许多年后,冯小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,还感叹到:
当时的冯巩工作很忙,与他一起陪女儿的时候,拿着的“大哥大”,一会儿一个电话,一会儿一个电话。
但他还是陪着他,看着女儿完成了手术。
后来等到冯思雨的情况稳定下来,冯巩在接完一个电话后,急忙离去了。
看着他离去的背影,自己“愣”在原地,一肚子感谢的话还没来得及说出来。
不过不得不说,两个人的交往虽有“哥们义气”在其中。
可也有很大的一部分,是两个有才的人的“惺惺相惜”。
那时候的冯小刚虽说“名气”不好,但他确实有一定的才华。
两个人结识后,冯巩的许多作品,像是《面的与皇冠》、《点子公司》、《最差先生》等等,冯小刚都有参与创作。
也是在这种不断的合作中,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好。
冯小刚在遇到“难处”的时候,也会去找冯巩帮忙。
那一年,他与郑晓龙创作的电影剧本《大撒把》完成后,冯小刚原本希望北影厂能投资拍摄,可是北影厂没看上《大撒把》。
他只能另想办法,于是就找到了冯巩。
因为冯巩人缘好,认识的企业家也多。如果他对《大撒把》感兴趣,可以让他主演《大撒把》,投资问题也解决了。
而冯巩看了剧本后,觉得剧本确实好,他也愿意出演,并且还给他联系好了投资人。
可等到一切都联系好了,事情又发生了“变化”。
那个时候,北影厂找上了门表示愿意给他投资,而且有一个条件是男一号得葛优来演。
面对突发情况,冯小刚不知如何是好,答应了北影厂,他将会伤害冯巩。可作为一个新人,他又不敢“得罪”北影厂。
其实在他心里,明白葛优比冯巩要更适合那个角色,可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对冯巩说。
经过几天的纠结之后,他找到了冯巩。刚说了几句话,冯巩就明白了他的心思,笑着对他说:
我明白你什么意思,不就这么点事吗,你是我兄弟,只要这件事对你好,我怎么都成,犯不上为这件事伤神。
对于冯巩的态度,冯小刚很惊讶,他没想到冯巩会这么好“说话”,又连忙问道:
那你怎么和投资人交待?
冯巩又爽快的对他说:都是我兄弟,都是一句话。
就这样,《大撒把》完成了拍摄。
最终上映后,火的一塌糊涂,冯小刚也因此距离自己的“导演梦”更近了一步。
可在他心里,一直觉得自己伤害了好兄弟冯巩。
许多年后,冯小刚成为了大导演,可他一直不能“释怀”当初的那件事。
2003年,在自传《我把青春献给你》中,提起旧事,他还写道:
我知道我伤害了他,现在想起来也伤害了自己,我在这里向他说一声:
巩哥,真的很抱歉。
可其实当初的那件事,并没有影响到两个人的情谊。
这些年,冯小刚拍电影遇到投资问题,他依旧会在他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。
在他遭遇各种“舆论”压力时,冯巩也会及时的帮助、安慰他。
而这些年,虽然冯小刚的名气越来越大。
可在他心里,冯巩永远是他的“巩哥”。
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兄弟吧。
全文完
是结束也是开始。